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简介
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(简称“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”),原名中南实验工农速成中学,由潘梓年、赵君陶等著名革命教育家于1950年9月创办。 1985年,它成为现在的名字。前校长李先念是第一任名誉校长,并写下了学校的名字。 这所学校有两个校区:高中和初中。 位于中国光谷中学,占地近400亩,现有学生约3600人,专任教师395人,专任教师12人。位于洪山区中学,占地约100亩,在校生1700余人,专任教师133人。 2015年秋,中央军委批准在我高中校园设立空军青年航空学校。 在学校教育人的想法是先进的。 20世纪80年代,首次推进“五四”计划,首次建立年级责任制,首次提出“时间归学生,教学方法归学生”的“两手抓”理念。 20世纪90年代,中学质量学分制率先建立,受到前国家领导人李岚清的高度赞扬,并在全国推广。 进入新世纪,学校倡导培养学生关键能力,提出并践行“强健身心、培养优秀品格、培养关键能力”的教育理念,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着力培养学生强大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,培养“胸怀天下、放眼未来、勇当第一、持之以恒”的优秀品格,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、团队领导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。 其对素质教育的探索备受好评。2018年,“以关键能力为导向的普通高中教育体制改革研究——华中师范大学附属第一中学素质教育40年探索”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。
学生多元化高质量发展 历年高考重点率、名校率、高分率均居全省第一。国际奥运会共获得33枚金牌、5枚银牌和1枚铜牌,学科门类涵盖数学、物理、化学、生物、信息学五大学科,位居全国中学前列。科技活动成果丰硕,科技发明专利获证500余项,8次参加国际科学与工程竞赛总决赛;身体特长学生多次获得全国比赛冠军,心理教育、内化德育、社会实践活动全省第一,保持领先。国外名校录取率高,海外大学直接项目多。 学校是众多高校优质生源的基地,有着充足的后续学习能力,在清华大学本科生“特别奖学金”、北京大学“五四奖章”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“郭沫若奖”等高校奖学金的评定中也经常得到认可。 学校坚持“大爱教育”的原则 在自我发展的同时,学校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,将其优质的教育资源辐射到教育实力相对薄弱的地区。 20世纪90年代以来,学校承担了多项教育帮扶任务:对省内扶贫开发重点县市、武陵山、大别山、秦巴山区、幕府山连片特困地区(恩施八县市、云阳、铜山、蕲春、习水、团风等地)提供教育帮扶;在新疆博乐市开办分校(2009年)并派出管理团队,成为援疆智力的一面旗帜;选拔优秀教师进藏任教(2015年);助力精准扶贫,结对帮扶国家级贫困县——江西省上犹县;承担各类教师培训(影子培训等。)常年省内外。 学校积极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,在省内外11所分校建立“卓越联盟”,实现共赢共生、协调发展。 各分校迅速成为当地顶尖学校之一,有效促进了区域内优势资源的辐射,满足了普通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。
办学得到广泛认可。 是教育部首批全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学校、首批中国高校高级课程示范学校(CAP)、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学校、全国“五四红旗团委”、全国中小学先进后勤学校。是湖北省首批重点中学、首批省级示范性高中,也是湖北省人民政府命名的唯一一所“窗口学校”。以高票当选为“辉煌荆楚60张名片”之一。是武汉市普通高中试点学校,首批“武汉人满意中小学”;学校是国家级“汉语国际推广中学基地”,运营并广泛参与海外“孔子课堂”,德国歌德学院“学校:塑造未来伙伴”(PASCH)项目合作学校,英国剑桥大学中国选择中心,安生文化教育基金会测试中心。
目前,学校正在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中学。 华中师范大学附属第一中学将永远牢记“宽厚、博学、机智”的校训,坚持“追求卓越”的精神,努力培养身心健康、品格卓越、关键能力突出的未来世界领袖。 建设未来学校,办好智慧教育,培养创新人才,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。